《法庭上的偽科學》讀後心得︱辨識科學與偽科學-法庭上的挑戰與教訓

 


法庭上的偽科學
作者:克里斯·法布里坎特(M.Chris Fabricant)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12-02

「科學」證據都可信嗎?為什麼沒有實證基礎的垃圾科學能夠進入法院,參與半數以上的冤案?咬痕、毛髮顯微鏡比對、纖維比對、工具痕跡、縱火調查、測謊、鞋印、血跡噴濺.......審判中讓人堅信不移的「科學」證據,可能終結犯罪,卻也可能摧毀無辜者一生

警惕法庭上的偽科學,堅守科學真理!

過往的我最喜歡觀看CSI系列的影集,看著遇到不少難解犯罪現場,警員的調查搭配法醫的解剖 、現場人員的證據蒐集、科學鑑識抽絲剝繭,利用科學證據來破案,CSI的劇情不是每每都能破案大快人心,也有遇到過膠著或是無法定罪的情況。當這次看到這本書「法庭上的偽科學」的時候,又重新審思以前看影片的細節,尤其是常常會看劇中為了確認兇案現場使用的器具或是行兇方式,而重新模擬現場,如同書中『佛羅里達州訴傑拉德·韋恩·路易斯案』中,為確保犯罪現場到底是縱火還是意外,後續做了一次火災實驗,後續證實路易斯是無罪的,避免了冤案的產生。
      這本書引用了被具爭議以及確認為冤案的案例來訴說造成此現象的背景,從咬痕作為鑑識科學最為重要的定罪依據,到DNA鑑定出現扭轉了鑑識正確性的局面,這中間不乏出現大量的冤案案件當然也包含了死刑案件。閱讀完本書之後,讓我深刻認識到科學在司法裁決中的重要性,也讓我明白現實生活中,偽科學的存在對法律體系的危害。在閱讀中也有以下三點體悟:
      首先,科學素養對於法法律專業人士至關重要。在法庭上,律師、法官等法律從業人員常常需要面對各式的科學問題,例如證據的可信度,心理學上的證詞信任度等等,而且陷於常常一些科學鑑定非法律人員的專業,必須透過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輔助講解判斷,若律師、法官缺乏相當的科學知識或求證之心,很容易被偽科學所誤導。
      其次,科學與法律應該互相配合而非對立。科學是追求真理的過程,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及公正的工具,兩者雖然有著不同的目標及方法,但科學確實可以為法律提供重要的證據,協助幫忙做出裁決,科學會依照時代的進步有所改變及修正過往的錯誤,若有新的科學技術,法律體系也應該要吸收新知而非為了避免行政上的卸責而僅採取保守的科學判別方式,常常舊科學也有可能逐漸變成偽科學的一種。
      最後,社會大眾也應該要具備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以避免被偽科學所欺騙利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新奇的科學理論和技術不斷湧現,其中也不乏一些虛假的、無科學根據的觀念。如缺乏對科學的基本瞭解,會難以判別真假,容易被不實虛假的科學理論所蒙騙,有時候甚至會被媒體帶風向造成不正確的輿論壓力,讓裁罰者可能受到輿論及時效的壓力下,而造成喪失追求真相的結果,這於書中『維吉尼亞州訴基思·艾倫·哈沃德案』一樣,成為了偽科學的受害者。
      法庭上的偽科學通過揭示偽科學在法庭上造成的危害,提醒我們在法律與科學交錯的領域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理性的態度。這本書不僅對法律專業人士具有啟發意義,對我們一般民眾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或許美國的案例離我們有點遙遠,但想想台灣過往的「蘇建和案」及「江國慶案」,本書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思考。
      
      這本書除了用故事性的方式講解偽科學的歷程之外,還有放入當時一些現場及作為證據的齒模等照片,會讓閱讀的讀者有點概念,而不是僅能看文字去想像相關的現場狀況,讓讀者不會覺得太過枯燥。
同步發表文章於痞客邦:https://tsubasafy.pixnet.net/blog/post/50779968

0 Comments